跳到主要內容

[書摘]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

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?: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(軟精題字扉頁版)
被成就所驅動的人生會引出甚麼樣的策略? 功成名就之後,人生就會快樂嗎?  著有《創新的兩難》及《創新者的解答》的管理大師用商業管理的思維協助你思考人生的方向。人生要怎麼走沒有標準答案,但至少得先找出"目的"和"使命",再逐步發展"策略"。 第一個問題是 "你想變成甚麼樣的人?"


書中探討的三個主題:
  1.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、快樂?
  2.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、兒女、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?
  3.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、以免除牢獄之災?    
  作者身為管理學大師,認為已經驗證在企業上的管理學理論也可以用在個人身上。而人生的問題比較複雜,需要同時用數個理論思考解決之道。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,應用已知的研究或理論讓我們過得更快樂,畢竟人生不能重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第1部 發現生涯之樂
只有相信你做的是偉大的工作,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。只有熱愛你的工作,你才能做出偉大的工作,如果你還沒找到你愛的工作,那就繼續尋找,不要妥協,這就跟感情的事一樣,找到的時候,你自然會知道 -Steve Jobs。

Frederick Herzberg 的動機理論: 你的工作包含兩種因素,保健因素 &動機因素保健因素包含"地位、錢多事少離家近、老闆機不機車、辦公室的廁所是不是每小時打掃...",動機因素包含"具挑戰性的工作、得到認可、責任、個人成長,你能感覺付出是有意義的..."。所以即使不停的改善工作中的保健因素,你也不會變的熱愛工作,頂多不討厭而已。

        我們很容易犯的錯誤,就是追求那些成功的裝飾品,例如高薪、頭銜、豪華辦公室,但那些並不能讓你真正快樂。我們也要知道,要找到兼具"保健&動機"因素的工作並不容易,否則所有人都已經成功了,想找這樣的工作需要一個長期策略

        策略不是一個獨立事件,而是持續不斷、多變且難以控制的過程,很多公司都是由一直修正原本的策略慢慢發展出自己的贏家策略。
對個人來說,因為生活充滿變化,所以我們一方面按照審慎的策略往前走,一方面又要應付無可預期的選擇。所以策略含有兩種不同的要素: 審慎策略與應急策略。

  • 審慎策略: 把焦點放在可預期的機會,詳細擬定策略。
  • 應急策略: 因應無可預期的問題與機會,不斷修正而成的策略。

         例如說,你已經找到一個完美的工作可以兼顧"保健/動機"因素,你就可以依審慎計畫前進;如果不是,你就要用應急策略隨機應變,大膽嘗試跟摸索。而每次換工作之前,請先做好假設驗證的工作:  如果要達成目標,哪些假設必須成真? 這些是我能控制的嗎?為甚麼你認為你能勝任愉快?  請用務實的眼光來看待你眼前的人生道路。

第2部 圓滿的人際關係
  人生的資源有限,我們只有固定的時間跟精力,可以用在工作/家人/朋友上面。但是因為花在家人身上的資源,總不如花在工作上的回饋來得迅速又明顯,我們常常會不自覺把家人擺在工作後面。但其實和親朋好友間的關係才是人生快樂的源頭。
 
  作者認為教養小孩不能外包,陪伴另一半也是,我們要花時間跟精力去做,而且越早開始越好。教養孩子的時候,並不是給他們越多資源,他們就會變得更好。我們必須讓孩子去發現一些簡單的問題,然後想辦法解決,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。我們要陪在孩子身邊,等到他們準備好學習的時候,他們自然就會學,而不是忙著把他們送去參加活動或是上課。

  孩子最終從你那邊學到的是家庭的文化。文化不是你花時間跟他們講述、溝通就可以形成的,文化是家庭裡做決定的順序跟面對問題時解決的方式。(我想這也是中國話中的"有樣學樣"吧,說一套做一套的父母是沒有辦法教出他們想要的孩子的,譬如每次爸媽回到家就一直當coach potato,卻叫小孩去讀書練琴寫作業....親愛的爸媽我絕對不是在說你們....)

第3部 遠離監獄
  邊際思考的陷阱: 作者用Netflix和Blockbuster的例子來說明,Blockbuster這種大企業在面對新投資的時候,總是以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做為決策的依據 (也就是新的支出能賺到多少新的收入),來考慮是否要進行某項投資。 但是這種思考方式很危險,很容易讓人偏好過去舊的成功模式而無法創新。新興公司Netflix沒有這種包袱,在他們的眼中只看到商機,所以Netflix發展出全新的商業模式,幹掉Blockbuster成為美國租片業的龍頭。

  邊際成本的論述也可以用在"是非題的選擇",我們遇到不該做的決定時,如果以邊際成本的想法來告訴自己"僅此一次,下不為例",長期累積下來的總成本會非常可觀,最後甚至讓你變成了另一個人。所以,100% 堅守原則,要比 98%來得容易。

畫筆、投入、量尺
  作者認為評估一個公司,首先要用畫筆把對未來的期待畫出來,然後努力投入達成結果,最後用量尺來衡量最終結果。
面對個人生涯也是,為了成為自己理想畫像中的人,首先要先問自己,我真的想要變成那樣嗎? 如果是,你就應該盡最大努力去達成。而最終要用甚麼量尺來論斷一生功過? 作者自己的量尺是"此生幫助了多少人",但每個人的量尺不一樣,我想量尺代表的也是個人的價值觀吧~


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? 
作者:Clayton M. Christensen、James Allworth、Karen Dillon / 譯者:廖月娟   出版社:天下文化 @2012年08月08日
ISBN:9780002161145 
看更多作者經典作品:

1.創新者的基因 

2. 創新的兩難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心理諮商推薦書單

PTT上總有人詢問有關心理諮商的書單,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偏愛的經典,給大家參考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諮商書籍唷。 最感人:活出意義來 最好看:歐文亞隆的小說、熱鍋上的家庭 最難懂:現象學、榮格... 最經典:成為一個人、夢的解析、自卑與超越 讀不完:紅書 最時尚:當下繁花盛開、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考試用: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By Gerald Corey 出版社:張老師、心靈工坊占大宗 最推薦:美樂蒂的嘔心瀝血一年寫出來的新書,從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為何金錢沒有朝你滾滾而來。 絕對是你今年最划算的自我投資。 更多資訊請看這裡 書單推薦 活出意義來 (M an's Search for Meaning 意義的呼喚) by  Viktor Frankl   本書不僅被譯為數十種語言,而且銷售破千萬,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排名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,所以好看程度不用多費唇舌介紹 (而且這本書蠻小本,很快就看完囉~)。 作者Viktor Emil Frankl,是1905年生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還是 維也納大學、美國哈佛、匹茲堡、達拉斯等地的教授。他創立「意義療法」,也被稱為「第三維也納學派 」 。 Frankl 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在 集中營度過了3年時間,所有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。他在本書中 追憶一生,從童年談到集中營,還有他的人生的態度跟體驗。有了這樣的生命歷程,F rankl的書特別有療癒力。 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          家族治療大師 Carl Whitaker醫生在亞特蘭大精神病院開始發展家族治療的雛型, 1965年起在 大學精神科任教。 這本書是他及弟子 納皮爾博士合著的, 用半小說的方式描述家族治療的歷程: 謝維達一家因為女兒的問題來到作者的心理治療所,但問題真的是來自女兒曉雅嗎? 還是因為父母的疏離才導致女兒的變化。在幽默又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下,家庭成員開始漸漸的改變,子女不再無意識的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羔羊,父母也找到自己的方向。  故事 情節高潮迭起,四百多頁一下就看完。適合外行人也適合專業人士,讀完能對 家族治療有基本的認...

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讀書心得 (TA溝通分析)

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寫的書,就像日本俳句那樣精簡有力。 在作者仔細編排下,每個章節就像一篇小短文,便於閱讀,重點清晰加上貼心的圖示,不用耗費太多的認知頻寬就能有所收穫。這樣的書很適合想要多了解自己或對心理學有好奇的一般大眾,也是認識TA(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)的好入門書。

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:勇於不敢,愛而無傷

說來慚愧,我以前真沒讀過莊子,實在是蔡教授的「正是時候讀莊子」的系列書太紅,每次逛書店都會看到,才被好奇心驅使打開來看。我一開始看的是漫畫版,很快就被吸引而深深著迷。 漫畫版的莊子為我這種古文不佳的讀者去除了閱讀障礙,發現原來這個千年前的哲學放在現代也這麼有意思。跟近百年發展的心理諮商理論、近五十年流行的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、以及我愛的金剛經都很相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