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書摘] 記得牢,想得到,用得出來:記憶力、理解力、創造力的躍進術

《紐約時報》的科學記者整理最新的認知科學及腦科學知識,幫助讀者用更好的策略學習。這本書也是美國亞馬遜「記憶力改善」、「學習技巧」、「認知心理學」的暢銷書。




  • 左腦是編故事高手——記憶力的腦科學基礎
我們的左腦會收下任何它能取得的資訊,並且說出一個很像的故事。例如當我們聽到有人小聲地講我們的名字,我們會認為別人肯定是在講我們的閒話。

左腦是「
詮釋者,會依據所得到的材料主動做判斷,將事情合理化,並創造出我們自以為的意義。人腦的回憶與電腦不同,每次點擊電腦檔案,它都會原封不動的跑出跟上次一樣的影像或內容;但人腦的每次回憶不但跟上次不同,而且回憶之後,還會永久性地改變腦中的記憶軌跡 (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阿...)。
  • 遺忘的力量——這是嶄新的學習理論
        大腦就像Gmail,有最棒的垃圾郵件過濾器,能將大部分、不重要的事情給遺忘,否則我們的腦就會被垃圾資訊給堆滿  (所以不要羨慕過目不忘的人..)。


        要想起一個回憶,需要兩種能力,儲存記憶的能力提取記憶的能力。大腦是圖書館,我們的記憶就像書一樣被深藏在圖書館中,你需要提取記憶的能力,才能把書調閱出來。而越常提取的記憶,越容易被想起,例如你記的住九九乘法表,但很難想起微積分。

       遺忘其實是學習的朋友:有一種
忘以致學的理論認為,將忘記的事情重新努力想起,有助於更深刻的學習。所以忘記不完全是壞事,而過去著名的遺忘曲線,現在也被證明不全為真。
  • 破除所謂的好習慣——學習過程中的情境效應
       讀書要在固定、安靜的地方讀,效果才會好? 1970年代的實驗發現,在同一個房間研讀的小組,平均記得16個單字;但是在兩個房間研讀的小組,記得24個單字 (總共是40個單字)。另一個實驗也發現,在不斷變化背景房間中研讀的學生,比起單一背景房間的學生,記得更多的字 (比例是16:10)。

所以,反覆用不同的方式去讀書,會讓人記憶更深刻。 (例如第一次寫在紙上,第二次記在電腦裡,重新寫一份大綱,做兩組不同的筆記....)
  • 留間隔——打散用功時段好處多
今天讀一點明天讀一點,比一次讀很久的效果好! 這種分散學習(間隔式學習)對於記憶新材料尤其有用

        全世界最棒的學外語方式叫詹姆士法,讓孩子在巴黎、日內瓦、波昂住一段時間,找家教授課,然後定期返回該地,結果小孩能說流利的法、義、德語。但因為我們都沒有這種好命,所以只能找尋有效率的方式學習。那個方式就是一次又一次,不定期的、在不同情境下、回顧我們想要記的東西。
  • 突擊測驗的威力——甩掉流暢的錯覺
        考試能夠幫助記憶,因為考試就是一種提取能力的練習,我們念書的時候,如果只有背沒有用,那就只練到儲存記憶的能力而沒有練到提取記憶的能力」。所以學生需要考試以練習提取能力

       除了考試外,學習的秘訣是
教學相長」-- 把你在學的東西說給別人聽,是練習記憶提取最棒的方法。如果沒有人給你教,也可以對著空氣練習。
  • 分心的好處——醞釀期在解題過程的關鍵角色
        好酒需要時間醞釀,創意也是。因為我們的顯意識有許多既定的思考模式,會將我們的創意卡住。想要提高創意,你可以在用心思索了一陣子之後,給自己5~20分鐘的暫停時間,去散步、看電視、洗澡,讓意識暫時休息,潛意識就會幫你想出好點子。就像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突然發現了浮體原理一樣!
Image: lacommuna.com
  • 前進之前,先暫停——「滲透作用砥礪創造力
  •         當我們開始某項任務,腦中就會自己設定一個目標;而當你全心在做任務卻受到干擾時,那件事在腦中的記憶壽命會被延長,且會被大腦認定為重要的待辦事務。 

            想要利用滲透效應來幫忙創意工作有三大要素:開始工作後的干擾、持續搜尋資料的頭腦、有意識的反省。也就是說,我們要盡快開展一個大型計畫,好好工作,然後在計劃受阻時休息一下,讓滲透作用進行,接著再回去進行工作,你的潛意識會幫助你調整出更好的作品。 我覺得這有點像作家寫稿時,先完成初版,然後再把作品放在抽屜裡靜置幾天。當沉澱後再拿出來修改時,你的思路更是清晰,也會想到之前沒想過得好點子,把文章修改得更好。
  • 交錯練習——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變化球
        有變化的練習比聚焦練習更有效率,因為它會強迫我們學習變化通則。有個實驗是這樣的,羽毛球的練習發球分為「短發球、長發球、平射球,A組每節只練一種發球,B組是三種發球依序練習,C組隨機練習 (每種發球最多連續練兩次)。發球考試比賽的結果:隨機組C組 平均18分、序列組B組 平均14分、聚焦組A組平均12分。
  • 小睡一下,你就贏了——睡眠就是閉上眼睛的學習
          睡眠能夠幫我們將有價值的結論給鞏固起來。因為在睡眠期間,大腦中技藝的相關區域會進行交叉對話,將雜訊消滅、去蕪存菁。
    除了晚上的睡眠外,午睡0.5~1小時也有幫助


    http://memegenerator.net/instance/57869678
      持續看到有用新訊,請加我Facebook好友
      Ref: How We Learn: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, Where, and Why It Happens



      ◎活動辦法
      Step 1. 按讚加入粉絲團
      Step 2. 分享本篇貼文(權限設公開)
      Step 3. PO文下方,tag(至少)一位你想分享的對象,並寫下原因

      留言範例:
      我想把這本書分享給_________,因為______________
      EX: 我想把這本書分享給_@小婷__,因為__她要準備CFA考試___

      ◎活動獎項與資格
      從完成上述步驟的粉絲中抽出1名,獲得《記得牢,想得到,用得出來 》一冊
      活動時間:即日起至2015/07/20 23.59

      ◎活動注意事項
      1. 寄送獎品僅限台澎金馬地區

      2. 得獎者應於通知期限內回覆確認寄件地址,逾期視同放棄

      留言

    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      心理諮商推薦書單

      PTT上總有人詢問有關心理諮商的書單,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偏愛的經典,給大家參考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諮商書籍唷。 最感人:活出意義來 最好看:歐文亞隆的小說、熱鍋上的家庭 最難懂:現象學、榮格... 最經典:成為一個人、夢的解析、自卑與超越 讀不完:紅書 最時尚:當下繁花盛開、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考試用: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By Gerald Corey 出版社:張老師、心靈工坊占大宗 最推薦:美樂蒂的嘔心瀝血一年寫出來的新書,從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為何金錢沒有朝你滾滾而來。 絕對是你今年最划算的自我投資。 更多資訊請看這裡 書單推薦 活出意義來 (M an's Search for Meaning 意義的呼喚) by  Viktor Frankl   本書不僅被譯為數十種語言,而且銷售破千萬,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排名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,所以好看程度不用多費唇舌介紹 (而且這本書蠻小本,很快就看完囉~)。 作者Viktor Emil Frankl,是1905年生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還是 維也納大學、美國哈佛、匹茲堡、達拉斯等地的教授。他創立「意義療法」,也被稱為「第三維也納學派 」 。 Frankl 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在 集中營度過了3年時間,所有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。他在本書中 追憶一生,從童年談到集中營,還有他的人生的態度跟體驗。有了這樣的生命歷程,F rankl的書特別有療癒力。 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          家族治療大師 Carl Whitaker醫生在亞特蘭大精神病院開始發展家族治療的雛型, 1965年起在 大學精神科任教。 這本書是他及弟子 納皮爾博士合著的, 用半小說的方式描述家族治療的歷程: 謝維達一家因為女兒的問題來到作者的心理治療所,但問題真的是來自女兒曉雅嗎? 還是因為父母的疏離才導致女兒的變化。在幽默又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下,家庭成員開始漸漸的改變,子女不再無意識的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羔羊,父母也找到自己的方向。  故事 情節高潮迭起,四百多頁一下就看完。適合外行人也適合專業人士,讀完能對 家族治療有基本的認...

     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讀書心得 (TA溝通分析)

      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寫的書,就像日本俳句那樣精簡有力。 在作者仔細編排下,每個章節就像一篇小短文,便於閱讀,重點清晰加上貼心的圖示,不用耗費太多的認知頻寬就能有所收穫。這樣的書很適合想要多了解自己或對心理學有好奇的一般大眾,也是認識TA(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)的好入門書。

      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:勇於不敢,愛而無傷

      說來慚愧,我以前真沒讀過莊子,實在是蔡教授的「正是時候讀莊子」的系列書太紅,每次逛書店都會看到,才被好奇心驅使打開來看。我一開始看的是漫畫版,很快就被吸引而深深著迷。 漫畫版的莊子為我這種古文不佳的讀者去除了閱讀障礙,發現原來這個千年前的哲學放在現代也這麼有意思。跟近百年發展的心理諮商理論、近五十年流行的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、以及我愛的金剛經都很相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