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最美的愛情是遺憾? 心理學家可不認為...

www1.tvbs.com.tw

我喜歡前陣子熱播的十六個夏天,雖然劇情到後面有點瞎,但拍得很用心,還能回味1998年以來的青春歲月。故事輾轉十六年,男女主角學生時代有緣無份的曖昧情感,即使事隔多年,卻沒有被時間給沖淡....


過去的戀人再現眼前,即使心中波濤洶湧,也只能埋在內心深處。或許身邊早已有人陪伴,或許已是別人的爸爸、妻子、媳婦...

劇中的女主角因為先生外遇,沒了孩子,再加上被婆婆長期霸凌,終能沒有愧疚的離開先生,勇敢再愛一次。但真實人生裡,沒有那麼多的剛好跟巧遇...  男人女人在現有的關係裡,和遺憾相看兩厭,偶爾幻想平行世界裡的自己,過著完全不同的人生。那個我,會更快樂嗎? 有沒有機會和他/她白頭偕老? 


Pic: TVBS FB Page
所以那些遺憾的情歌、失而復得的故事,總能打動我們的心,勾起腦中的如果,還有,那個好久好久不見的他/她..

結果,我們只好悄悄地對自己說:「下輩子,絕不要再錯過。這輩子,就讓我們做最好的朋友 (其實是刪掉FB,老死不相往來)」。

張愛玲說,每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,至少兩個.娶了紅玫瑰,久而久之,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,白的還是“床前明月光”;娶了白玫瑰,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,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。

浪漫但生活並不順遂的張愛玲,真能把遺憾描寫得那麼深刻、那麼傳神...。但還好,真實人生不像小說家眼中那麼慘,因為人的腦中,有一種合成快樂的機制。雖然我們在聽情歌、看偶像劇的時候,難免會想起20歲那段青澀又難忘的昔日戀情,偶爾也會閃過一絲酸酸的遺憾。但大部分的時候,合成快樂的機制,讓我們得以活得自在輕鬆,覺得自己其實做了正確的決定,選了身邊那個 「對的人」。


Harvard心理學家 Dan Gilbert 用了兩個實驗來介紹「合成快樂的機制」:

實驗一
研究員使用六張莫內的畫,請實驗對象用自己對物件的好感程度排名,從最喜歡到最不喜歡。然後告訴受試者:「我們有些多餘的印刷畫放在櫃子裡,會送你一張作為獎品。」.....「正好,我們有你喜好程度排名中的第三號和第四號作品」。結果,實驗者通常會選擇把第三號作品帶回家,而非第四號作品。


15分鐘或15天後,研究者再請實驗對象看同一組物件並請他們重新排列好感程度,結果,排名改變了!  原本的123456,變成132546!
這就是合成的快樂!「我擁有的那件第三號作品真的比我想像中好! 「我沒有選擇的第四號作品真爛!」 

研究者又選擇了一群有短期遺忘症的患者(科爾薩科夫氏症候群),把莫內的印刷畫帶到醫院,讓病人排名,然後要他們選3號或4號作為禮物。和其他人一樣,他們說: 「哎呀,多謝醫生!太棒了!我正好要張新的畫,我要3號」 研究者告訴他們會郵寄3號那張過去,然後就離開了房間,等了半小時之後再回到房間說︰「嗨,我們回來了!」那些可憐的病人完全忘記半小時前發生了什麼,也想不起來他們選了哪一張畫。於是研究者請他們把莫內的六張畫重新排序。結果,失憶症患者的反應跟一般人一樣,他們會合成快樂:「我擁有的那件比我想像中好,而我放棄的那件真的比較爛」即使他們實際上不知道自己擁有哪張作品。





實驗二
另一個在哈佛大學的實驗是這樣做的。
研究者開了一門黑白攝影課程,讓學生們學習如何使用暗房。學生先在校園內拍攝12張想要留念的哈佛回憶。然後研究者將12張照片做成縮圖,給學生選出自己最好的兩張照片。接著研究者用6個小時教學生暗房的運作,讓他們把那挑出來的兩張照片放大成為美麗又有意義的8 × 10照片。

接著殘酷的事情來了,研究者對學生說︰「你只能從兩張照片中挑一張! 」「因為我們需要其中一張作為課程的證據,所以你必須給我一張。你必須作出抉擇,放棄一張。」

實驗有兩種情況
情況一 (能換照片)
研究者告訴學生︰「如果你改變了主意,我還會有另一張在這裡,在我寄到總部之前,你還有4天考慮,我很樂意跟妳交換。你只要寫封email給我,我們隨時能交換照片 」

情況二 (不能換照片)
研究者告訴學生:「我們兩分鐘後就要去英格蘭,你的照片將飛越大西洋 ,你將再也看不到它了。」


幾天後,研究者讓那些學生重新排序。那些不能更換照片的人,變得很喜歡他們選的照片! 那些還在考慮是否要換回另一張照片的人,不喜歡他們的照片,而且即使是在選擇期限過後,他們仍然不喜歡他們的照片。

為什麼? 因為一個有機會轉變的情況,不利於合成快樂!  但是因為我們都不知道,所以常常錯失了這個天然且免費的快樂獎賞。

合成快樂的機制是重要的,而且有些人的這種能力特別強大....而我們最愛的「選擇自由」跟「決定的能力」,竟然是「合成快樂」的敵人

所以剛談戀愛的時候,「選擇自由」很重要,但找到另一半之後,太多的「選擇自由」反而會成為快樂的絆腳石。紅玫瑰跟白玫瑰都有各自的好,所以選越久越痛苦,選哪個都不對...。

了解「合成快樂」的人,知道快刀斬亂麻,其實選哪個都好(都不好),但挑了之後就要立馬跟另一個不再連絡,讓合成快樂機制幫助你:是的,你做了正確的決定!



以後別做朋友 朋友不能牽手
想愛你的衝動 我只能笑著帶過
最好的朋友 有些夢 不能說出口
就不用承擔 會失去你的心痛        (周興哲,以後別做朋友)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心理諮商推薦書單

PTT上總有人詢問有關心理諮商的書單,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偏愛的經典,給大家參考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諮商書籍唷。 最感人:活出意義來 最好看:歐文亞隆的小說、熱鍋上的家庭 最難懂:現象學、榮格... 最經典:成為一個人、夢的解析、自卑與超越 讀不完:紅書 最時尚:當下繁花盛開、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考試用: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By Gerald Corey 出版社:張老師、心靈工坊占大宗 最推薦:美樂蒂的嘔心瀝血一年寫出來的新書,從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為何金錢沒有朝你滾滾而來。 絕對是你今年最划算的自我投資。 更多資訊請看這裡 書單推薦 活出意義來 (M an's Search for Meaning 意義的呼喚) by  Viktor Frankl   本書不僅被譯為數十種語言,而且銷售破千萬,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排名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,所以好看程度不用多費唇舌介紹 (而且這本書蠻小本,很快就看完囉~)。 作者Viktor Emil Frankl,是1905年生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還是 維也納大學、美國哈佛、匹茲堡、達拉斯等地的教授。他創立「意義療法」,也被稱為「第三維也納學派 」 。 Frankl 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在 集中營度過了3年時間,所有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。他在本書中 追憶一生,從童年談到集中營,還有他的人生的態度跟體驗。有了這樣的生命歷程,F rankl的書特別有療癒力。 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          家族治療大師 Carl Whitaker醫生在亞特蘭大精神病院開始發展家族治療的雛型, 1965年起在 大學精神科任教。 這本書是他及弟子 納皮爾博士合著的, 用半小說的方式描述家族治療的歷程: 謝維達一家因為女兒的問題來到作者的心理治療所,但問題真的是來自女兒曉雅嗎? 還是因為父母的疏離才導致女兒的變化。在幽默又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下,家庭成員開始漸漸的改變,子女不再無意識的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羔羊,父母也找到自己的方向。  故事 情節高潮迭起,四百多頁一下就看完。適合外行人也適合專業人士,讀完能對 家族治療有基本的認...

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讀書心得 (TA溝通分析)

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寫的書,就像日本俳句那樣精簡有力。 在作者仔細編排下,每個章節就像一篇小短文,便於閱讀,重點清晰加上貼心的圖示,不用耗費太多的認知頻寬就能有所收穫。這樣的書很適合想要多了解自己或對心理學有好奇的一般大眾,也是認識TA(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)的好入門書。

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:勇於不敢,愛而無傷

說來慚愧,我以前真沒讀過莊子,實在是蔡教授的「正是時候讀莊子」的系列書太紅,每次逛書店都會看到,才被好奇心驅使打開來看。我一開始看的是漫畫版,很快就被吸引而深深著迷。 漫畫版的莊子為我這種古文不佳的讀者去除了閱讀障礙,發現原來這個千年前的哲學放在現代也這麼有意思。跟近百年發展的心理諮商理論、近五十年流行的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、以及我愛的金剛經都很相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