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不拖延的人生



不拖延的人生
美國研究組織管理的教授整合了 801份跟拖延相關的研究結果,建構出含有四個變項的不拖延方程式 = (期望x價值)/(衝動x延遲),並進一步提出了拖延的三種類型: 對工作回報的期望值低,感受不到工作的價值,抗拒不了誘惑,並提出應對的方法。

演化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拖延的天性,這本理論扎實的書或許可以幫助你更有效率,前提是你能不拖延的看完它。





三個重點
  1. 拖延者跟勤奮的人一樣會為工作做好計畫,但他們的執行力很低。
    學者找出了幾種拖延的人格特質指標,衝動被證明是最大的致命傷,缺乏耐性想立即得到一切的人,沒有能力為了長期的好處而忍受短期的痛苦。他們也很容易分心,所以開始工作之後,拖延是必然的結果。
  2. 人類會拖延的生活領域大多群聚成類,每個人習慣拖延的種類不一。作者提出主要的領域包含"成功、自我成長、親密關係",而幸福程度跟親密關係最為相關。
  3. 拖延很難避免的原因是數千年演化過程中我們習慣即刻滿足,慣於拖延的大腦邊緣系統專注在此刻,而意志力來源的前額葉皮質會考量未來。資本主義的廣告或電玩等都企圖吸引大腦邊緣系統,並讓我們的前額葉失去控制,現代化社會讓習慣性拖延的現象在這幾十年來增加了五倍。

三個引用

  1. 調整期望的方法是建立務實的樂觀,其中有效的技巧有三: 
    1. 成功螺旋 (一次一小步,不要心急)
    2. 間接勝利 (參加激勵的社團、給自己小獎賞)
    3. 願望實現 (用NLP法具象化目標)。
      承認自己無力對付拖延反而能進一步消除它。
      任務太大會讓人無所適從導致拖延,一次一小口才能吃掉大象..
  2. 如果我們能預見強大的誘惑,就能事先採取行動來迴避,所以要用"先定約束的概念",例如在需求變的強烈到掌控我們之前,先滿足它。
    例如,在飯前先喝一杯水或吃一盤沙拉;吃少量的健康點心;在老公到大陸出差前先做好愛做的事。
  3. 重新取得對刺激的控制。
    我們幾乎可以受到任何事物的影響,提示的力量比我們想像中大,所以你需要找出令你分心的事物,然後在生活中清除與他們相關的提示: 例如藏起電視遙控器,把FB的應用軟體從手機裡刪除,把辦公桌上的雜物清空。

The Procrastination Equation:How to Stop Putting Things Off and Start Getting Stuff Done
作者: Dr. Piers Steel
出版社:先覺  @ 2011年01月25日
ISBN:9789861341644

附錄:作者網站的拖延調查表 http://procrastinus.com/the-procrastinus-survey/

計分說明:
請以1 ~ 5的分數,回答你在以下九個問題中拖延或不拖延的程度。
分數1代表「我不會這樣或極少這樣」
分數2代表「我很少這樣」
分數3代表「我有時候會這樣」
分數4代表「我常常這樣」
分數5代表「我就是這樣或極常這樣」

拖延量表:
1. 我讓工作延遲到超過合理的範圍。
2. 無論什麼事,我認為需要去做的時候就會去做。
3. 我常常後悔自己沒有早點著手工作。
4. 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我有所延遲,雖然我知道自己不該這樣。
5. 該做的事我會先去做,然後才會去處理比較不重要的事。
6. 我把事情一延再延,乃至於損及健康或效率,其實這完全沒必要。
7. 總是到最後,我才知道自己原本可以把時間用在更好的地方。
8. 我會妥善地運用時間。
9. 該做一件事時,我反而去做另一件。

量表計分:第2, 5, 8題的計分方式與其他題相反,例如:「我不會這樣或極少這樣」分數為5;「我就是這樣或極常這樣」分數為1。)
將以上九題的分數加總起來,即為拖延量表的總分。

結果分析:
<=19  你屬於最底端的10%,你的座右銘是「先處理最重要的事」
20-23 你屬於最底端的10%至25%
24-31 你屬於中間的50%,是普通程度的拖延者
32-36 你屬於頂端的10%至25%
>=37     你屬於頂端的10%,「明天再說」是你的口頭禪


「最令人困擾的拖延」排行榜:
56.8% 事業 找更好的工作、要求加薪、改善績效
42.2% 健康 開始節食、治療疾病、做健康檢查、開始規律運動
35.9% 財務 繳清帳款、開始儲存退休金、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儲蓄
32.9% 教育 學習外語、完成報告、準備考試、考研究所、取得學位
29.6% 自我 學習新技能或第二專長、讀一本勵志書
24.0% 感情 向某人表白、約某人出去、終止冷戰、結束一段關係
23.5% 朋友 關心朋友、與朋友分享心事、舉辦活動讓大家聚聚
18.9% 家庭 陪伴父母、和父母聊天、和家人一起吃飯
12.1% 社區 擔任志工、奉獻時間或金錢以幫助他人
11.4% 閒暇 培養一種嗜好、出門旅行、參加社團或同好會
8.5% 精神生活 參與宗教活動、檢視自己的人生
4.1% 為人父母 花時間陪伴孩子、全家一起去度假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心理諮商推薦書單

PTT上總有人詢問有關心理諮商的書單,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偏愛的經典,給大家參考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諮商書籍唷。 最感人:活出意義來 最好看:歐文亞隆的小說、熱鍋上的家庭 最難懂:現象學、榮格... 最經典:成為一個人、夢的解析、自卑與超越 讀不完:紅書 最時尚:當下繁花盛開、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考試用: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By Gerald Corey 出版社:張老師、心靈工坊占大宗 最推薦:美樂蒂的嘔心瀝血一年寫出來的新書,從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為何金錢沒有朝你滾滾而來。 絕對是你今年最划算的自我投資。 更多資訊請看這裡 書單推薦 活出意義來 (M an's Search for Meaning 意義的呼喚) by  Viktor Frankl   本書不僅被譯為數十種語言,而且銷售破千萬,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排名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,所以好看程度不用多費唇舌介紹 (而且這本書蠻小本,很快就看完囉~)。 作者Viktor Emil Frankl,是1905年生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還是 維也納大學、美國哈佛、匹茲堡、達拉斯等地的教授。他創立「意義療法」,也被稱為「第三維也納學派 」 。 Frankl 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在 集中營度過了3年時間,所有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。他在本書中 追憶一生,從童年談到集中營,還有他的人生的態度跟體驗。有了這樣的生命歷程,F rankl的書特別有療癒力。 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          家族治療大師 Carl Whitaker醫生在亞特蘭大精神病院開始發展家族治療的雛型, 1965年起在 大學精神科任教。 這本書是他及弟子 納皮爾博士合著的, 用半小說的方式描述家族治療的歷程: 謝維達一家因為女兒的問題來到作者的心理治療所,但問題真的是來自女兒曉雅嗎? 還是因為父母的疏離才導致女兒的變化。在幽默又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下,家庭成員開始漸漸的改變,子女不再無意識的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羔羊,父母也找到自己的方向。  故事 情節高潮迭起,四百多頁一下就看完。適合外行人也適合專業人士,讀完能對 家族治療有基本的認...

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讀書心得 (TA溝通分析)

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寫的書,就像日本俳句那樣精簡有力。 在作者仔細編排下,每個章節就像一篇小短文,便於閱讀,重點清晰加上貼心的圖示,不用耗費太多的認知頻寬就能有所收穫。這樣的書很適合想要多了解自己或對心理學有好奇的一般大眾,也是認識TA(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)的好入門書。

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:勇於不敢,愛而無傷

說來慚愧,我以前真沒讀過莊子,實在是蔡教授的「正是時候讀莊子」的系列書太紅,每次逛書店都會看到,才被好奇心驅使打開來看。我一開始看的是漫畫版,很快就被吸引而深深著迷。 漫畫版的莊子為我這種古文不佳的讀者去除了閱讀障礙,發現原來這個千年前的哲學放在現代也這麼有意思。跟近百年發展的心理諮商理論、近五十年流行的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、以及我愛的金剛經都很相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