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應用篇

如何擁有48小時的溫拿人生?

 我們每天醒來,都會做出無數的選擇,早餐吃蛋餅還是吐司,坐公車還是捷運,到公司後要先收email還是去倒水…。但我們大部分的時候,都是無意識的,我們依照過去的習慣在生活,就像開了自動導航模式一樣,所以會有好多的時間被無效率的使用跟浪費。想要"更有效率"的運用時間,可以從辨識每個決定點開始,做出更睿智的決策,並養成習慣。 例如小明想要自己的英文變好,他該怎麼做呢?

紀錄作息
第一是紀錄自己的生活作息,從早上起床、通勤、上班、回家後的晚上、周末時間,鉅細靡遺的紀錄時間使用方式。他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通勤時,只要一上捷運就開始滑手機到下車,到公司後每小時會跟同事去樓下抽菸十分鐘,每天上班至少會抽菸閒聊半小時,晚上外食回到家已經八點多,身心俱疲的他只想坐到電腦前上FB,一不小心就已經十點多,洗完澡就差不多該睡覺了,念英文這件事,總是明天才有空。 若是觀察小明的"決定點",就會發現他目前安裝了不少自動導航模式,讓他根本沒時間讀英文。例如,一上捷運就滑手機,一到公司就看yahoo新聞,一回到家就上FB...
目標設定
想要擺脫這個習慣模式,小明要先問自己,真的想讓英文變好嗎? 怎樣評定自己的英文夠好了? 什麼時候要達成目標?"英文變好"是一個非常不精確的目標,所以很難達成。而如果連想讓英文變好的原因都不知道,那如何能夠說服自己,把玩電腦的快樂時光拿去念英文?
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決策
在設定目標跟替未來做決定的時候,心理學家發現人在"抽離"狀態下做的決策比較好,NLP的方式是"第三人稱",也就是站在"旁觀者的角度"看事情。例如小明可以假裝自己是巴菲特,看看巴菲特會給小明甚麼樣的建議? 巴菲特可能會對小明說:不管你想學什麼,肯定比玩FB好,玩FB不會致富,因為你不是祖柏克。但你的英文變好之後,就能看第一手的英文國際新聞跟文章,而不是愛報娛樂新聞的中天跟TVBS,所以投資視野也會進步。 當小明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過後,覺得英文能力是職場必備的能力,英文變好可能可以變有錢,而且整天玩FB是魯蛇的行為,所以決心訂下在12月去考多益的目標,這樣既有動機也有死線,實踐起來就比較有勁了
訂定可行的計畫
在"事情發生之前"就預先安排好時間規劃,可以減低意志力的耗損,也避免錯過決定點而重複過去的壞習慣。計劃不能太難,否則會讓人想放棄。在觀察自己每日的行程後,小明覺得可以將晚上玩FB的時間撥一點來唸英文,他的計劃是"當開門回家後,不要先坐到電腦前面,而是先坐在沙發上,把電視轉到CNN看十分鐘。" 小明的目標實際又不困難,因為

1.打造了一個有益的工作環境,以免消耗意志力。如果他的計畫是坐到電腦桌前面,打開一本英文書來念,難度會提升很多。因為電腦桌上的電腦會一直干擾他,叫他來玩來玩唷~~
2.設定簡單可行的目標,念英文書跟看英文電視比起來,後者簡單太多。 而且十分鐘不長,不會嚇到我們內心的懶惰鬼,不需要耗費太多意志力。 有了計畫,要開始執行了!

接受並關照情緒
執行的時候,我們不能輕忽情緒的影響力。我們的情緒是有力量的,憤怒會助我們採取行動,悲傷時我們的決策會更慎重,焦慮時我們會提高警覺,快樂時我們會比較願意嘗鮮。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我們也會因為傷心焦慮而什麼都不想做,或因為害怕而逃避挑戰。 
如果小明白天被老闆罵得狗血淋頭,當他回家時,可能只會想看東森幼幼台的黃色海綿寶寶療癒一下,而不是常常出現戰爭跟難民畫面的暗黑CNN。這個時候,小明可以做的,是問自己內心發生什麼事了,是什麼讓自己不願意照計畫行動。不要責備自己懶惰,而是試著接受自己的難過情緒。簡單的方式,是做10個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,然後再開始學習。

塑造優質環境
但要小心,當小明在看客廳看CNN的時候,最好把手機跟平板都放到房間裡,看沒有字幕的英文新聞已經很痛苦了,不要再用有限的專注力,來對抗這些"有魔力的壞東西",好的環境是成功的一半~

不執著於不分心
在看CNN時,小明難免會分心,畢竟英文講得那麼快,誰不是有聽沒有懂? 神遊是難免的事。這時我們要理解分心是非常正常的現象,當人類還在大草原上跟獅子老虎搏鬥的時候,分心是重要的存活機制,因為要隨時偵查是否有猛獸來襲,哪裡有獵物可抓。

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,跟我們還在演化中的腦有所矛盾,所以當我們分心的時候,不需要怪罪自己,只要溫柔的把注意力帶回來原本在做的事情就好。對自己的方式要溫柔而堅定,指責自己只會帶來反效果。

小明開始執行目標之後,可能還是會覺得自己的進步太慢,或者是懷疑自己這樣念到底有沒有效。這個時候可以對自己說:「雖然有時感到挫敗,也不確定未來是否會成功,但那個仍然想要努力下去的自己,真的很棒!」




參考書目: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心理諮商推薦書單

PTT上總有人詢問有關心理諮商的書單,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偏愛的經典,給大家參考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諮商書籍唷。 最感人:活出意義來 最好看:歐文亞隆的小說、熱鍋上的家庭 最難懂:現象學、榮格... 最經典:成為一個人、夢的解析、自卑與超越 讀不完:紅書 最時尚:當下繁花盛開、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考試用: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By Gerald Corey 出版社:張老師、心靈工坊占大宗 最推薦:美樂蒂的嘔心瀝血一年寫出來的新書,從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為何金錢沒有朝你滾滾而來。 絕對是你今年最划算的自我投資。 更多資訊請看這裡 書單推薦 活出意義來 (M an's Search for Meaning 意義的呼喚) by  Viktor Frankl   本書不僅被譯為數十種語言,而且銷售破千萬,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排名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,所以好看程度不用多費唇舌介紹 (而且這本書蠻小本,很快就看完囉~)。 作者Viktor Emil Frankl,是1905年生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還是 維也納大學、美國哈佛、匹茲堡、達拉斯等地的教授。他創立「意義療法」,也被稱為「第三維也納學派 」 。 Frankl 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在 集中營度過了3年時間,所有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。他在本書中 追憶一生,從童年談到集中營,還有他的人生的態度跟體驗。有了這樣的生命歷程,F rankl的書特別有療癒力。 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          家族治療大師 Carl Whitaker醫生在亞特蘭大精神病院開始發展家族治療的雛型, 1965年起在 大學精神科任教。 這本書是他及弟子 納皮爾博士合著的, 用半小說的方式描述家族治療的歷程: 謝維達一家因為女兒的問題來到作者的心理治療所,但問題真的是來自女兒曉雅嗎? 還是因為父母的疏離才導致女兒的變化。在幽默又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下,家庭成員開始漸漸的改變,子女不再無意識的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羔羊,父母也找到自己的方向。  故事 情節高潮迭起,四百多頁一下就看完。適合外行人也適合專業人士,讀完能對 家族治療有基本的認...

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讀書心得 (TA溝通分析)

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寫的書,就像日本俳句那樣精簡有力。 在作者仔細編排下,每個章節就像一篇小短文,便於閱讀,重點清晰加上貼心的圖示,不用耗費太多的認知頻寬就能有所收穫。這樣的書很適合想要多了解自己或對心理學有好奇的一般大眾,也是認識TA(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)的好入門書。

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:勇於不敢,愛而無傷

說來慚愧,我以前真沒讀過莊子,實在是蔡教授的「正是時候讀莊子」的系列書太紅,每次逛書店都會看到,才被好奇心驅使打開來看。我一開始看的是漫畫版,很快就被吸引而深深著迷。 漫畫版的莊子為我這種古文不佳的讀者去除了閱讀障礙,發現原來這個千年前的哲學放在現代也這麼有意思。跟近百年發展的心理諮商理論、近五十年流行的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、以及我愛的金剛經都很相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