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你在渴求什麼? - 揭開理想體重、生活幸福、身心平衡的秘密


擁有健美的身材是大多數人的願望,減重瘦身是永不過時的熱門話題,好想知道一勞永逸的瘦身方法,但其實減肥瘦身的免費資訊到處都是,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?

接觸心理學之後才知道,光是理解節食跟運動的重要並沒有用,世界上有哪個胖子不知道要少吃多動?「知道」跟「做到」之間的Gap,才是導致失敗的真正原因。知道卻做不到是因為人的身心失去了連結,我們不是因飢餓而進食,各種情緒跟心理因素會讓我們吃進過多的、錯誤的飲食



        讀這本書的時候,我想到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 (Irvin D. Yalom)的一個心理治療個案 - 112公斤、157公分的貝蒂也知道,如果能控制飲食、減輕體重,外界對她的態度會就改變,但卻無法控制自己。亞隆醫生也認為不需控制她的飲食習慣,只要能協助她克服心理障礙,她就能主動照顧身體

在團體治療時貝蒂目睹了另一個成員因罹癌而迅速消瘦的過程,讓她想起12歲那年父親死於癌症,在一年間瘦成皮包骨... 她發現自己一直相信,減重會使自己罹癌。貝蒂終於開始展開減重行動,吃流質餐、每天運動,在痛苦的幾個月後,她瘦到160磅 (72公斤),那是高中後再沒見過的數字....。在她的減重期間發生奇特的現象,隨著體重的下降,出現瞬間經驗重現,離開德州那天(210磅)、大學畢業那天(190磅)、孤獨的高中畢業舞會(170磅)、父親死亡時(150磅)...。她的身體一直記憶著那些重量,充滿對父親的回憶。

        當然每個人的故事都不同,但也可能有相似之處,食物對我們來說,是撫慰、逃避、抗拒、保護,若我們沒有覺察心中真正的想法跟情緒,沒有覺察我們身體真正的需求,我們會在無意識下吃進我們不需要的食物。作者提到幾個方式來幫助讀者重新啟動輕盈的身心:



反轉負面訊息、發現混亂的訊息
大腦中的負面訊息會阻礙你的瘦身計畫,聆聽自己無意識發出的訊息是重要的一環。例如:我嘗試過各種方法都沒效,還是放棄好了。我天生注定是胖子。我知道我要運動,但我沒有辦法持續。這一切太困難了。在你企圖鼓勵自己做正確的飲食選擇時,腦袋裡會同時出現其他的負面訊息干擾你的決策。例如,這真的很好吃、我在趕時間、吃糖會讓我好過一點...。

選擇更好的訊息 
利用STOP技巧來選擇正確的訊號:Stop停止、Take吸氣吐氣各10下、Observe觀察身體的飢餓感,用1-5評分、Proceed持續進行覺察。你也可以去喝一大杯水,或看十分鐘有趣的文章,打斷你想要服從食欲的渴望。

理想飲食三原則:純淨、能量、平衡



  • 純淨:丟掉陳腐的、加工的、不新鮮的食物,吃有機食物而非食品。
  • 能量:選擇天然且易消化的食物,不要喝含糖飲料、不要吃精緻的糖類跟穀類、不要吃過飽。
  • 平衡:在飲食的時候處於情緒平衡的狀態,攝取多樣化的食物,在規律的時間飲食。

正念飲食冥想
   正念飲食要請你慢慢吃、有覺察的吃、不要說話、更不要一邊滑手機跟看電視,仔細品味每一口食物 (包括視覺、香氣、口味),試著體驗食物的六種味道 (甜、鹹、酸、苦、辣、澀),吃的時候要去感覺身體真正需要的份量,把胃填到2/3飽即可。

最後,分享書中我喜歡的一段話
現實是我們知覺到的任何事物,是沒有經過限制的現實如何變成個人的現實。在你的個人現實裡,若你覺得身體很醜陋,身體就永遠不會是你的盟友。如果你認為減重根本太難,那你就會一直保持這樣。很不幸地,社會強加了二手信念,而我們信以為真,但那不過是別人的真實,是讓牢籠四周的牆更厚的磚頭而已。

讀後心得
這本書的書名《你在渴求什麼?》說明了整本書的重點,去覺察你想吃東西時的渴望,不要藉由食物來滿足你心靈的空缺。對於作者所說我有深刻的經驗,我人生中最胖的時期是國三、高三跟碩二。面對大考跟論文的壓力,我藉著不停吃零食來紓壓,只要被我看到的餅乾一定屍骨無存。多年之後我才發現,原來食物是我對抗焦慮的方式,我靠著無意識地吃來逼迫自己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。除了食物,我沒有其他的紓壓方式,我的意志力耗盡不是因為貪吃,而是追求完美表現的焦慮太過巨大,心靈沒有辦法負荷。

當我開始學習覺察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明白自己不用滿足社會期許也值得被愛,才開始能與焦慮共處。不是說焦慮會消失,她一直都在,因為她來自那個脆弱的、想被愛的、四歲的我,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被父母接受,所以害怕犯錯,害怕自己不夠好。

我很同意練習覺察是監管體重的第一要務,而MBSR的正念飲食是一個很棒的方式,你可以從吃葡萄乾開始練習 (當然,如果你像我一樣討厭葡萄乾,也可以拿巧克力或其他食物練習。)
首先,拿一粒葡萄乾放在手心,專注在這上面,想像你第一次看到這種食物,花時間好好地、小心地看著它,探索每一個部分。接著閉上你的眼睛,探索它的觸感。再把葡萄乾放在鼻子前深吸一口氣,聞一聞它所有的香味。現在慢慢地將將它拿到嘴邊,放進嘴裡但不要嚼,用舌頭探索它。最後才開始品嚐,不要吞下去,而是留意你的口齒的動作,葡萄乾發生了什麼,感受咀嚼時的滋味。在你要吞下它時先停留一下,有意識的體驗這個嚥下的念頭。最後,體驗一下吃進葡萄乾的身體,有什麼樣的感覺。

若我們每次吃東西的時候,都能用這樣的方式進食,慢慢的、有意識地吃,身體自然會告訴你所需的食物跟份量,以前那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會開始遠離。我必須老實說養成正念飲食的習慣需要時間,但真的有效。現在,就去找葡萄乾開始練習吧!


延伸閱讀: 了解正念減壓 (MBSR)





更多本書相關資訊請看這裡

What are you hungry for?
作者:Deepak Chopra, MD 狄帕克.喬布拉醫學博士
譯者:李明芝

圖片來源
http://sixtyandme.com/an-excerpt-from-what-are-you-hungry-for-by-bestselling-author-deepak-chopra/
http://crownpublishing.com/feature/5-inspiring-quotes-to-change-how-you-see-food-from-deepak-chopra/1424293_10151799412030665_252237346_n-4/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心理諮商推薦書單

PTT上總有人詢問有關心理諮商的書單,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偏愛的經典,給大家參考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諮商書籍唷。 最感人:活出意義來 最好看:歐文亞隆的小說、熱鍋上的家庭 最難懂:現象學、榮格... 最經典:成為一個人、夢的解析、自卑與超越 讀不完:紅書 最時尚:當下繁花盛開、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考試用: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By Gerald Corey 出版社:張老師、心靈工坊占大宗 最推薦:美樂蒂的嘔心瀝血一年寫出來的新書,從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為何金錢沒有朝你滾滾而來。 絕對是你今年最划算的自我投資。 更多資訊請看這裡 書單推薦 活出意義來 (M an's Search for Meaning 意義的呼喚) by  Viktor Frankl   本書不僅被譯為數十種語言,而且銷售破千萬,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排名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,所以好看程度不用多費唇舌介紹 (而且這本書蠻小本,很快就看完囉~)。 作者Viktor Emil Frankl,是1905年生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還是 維也納大學、美國哈佛、匹茲堡、達拉斯等地的教授。他創立「意義療法」,也被稱為「第三維也納學派 」 。 Frankl 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在 集中營度過了3年時間,所有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。他在本書中 追憶一生,從童年談到集中營,還有他的人生的態度跟體驗。有了這樣的生命歷程,F rankl的書特別有療癒力。 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          家族治療大師 Carl Whitaker醫生在亞特蘭大精神病院開始發展家族治療的雛型, 1965年起在 大學精神科任教。 這本書是他及弟子 納皮爾博士合著的, 用半小說的方式描述家族治療的歷程: 謝維達一家因為女兒的問題來到作者的心理治療所,但問題真的是來自女兒曉雅嗎? 還是因為父母的疏離才導致女兒的變化。在幽默又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下,家庭成員開始漸漸的改變,子女不再無意識的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羔羊,父母也找到自己的方向。  故事 情節高潮迭起,四百多頁一下就看完。適合外行人也適合專業人士,讀完能對 家族治療有基本的認識。 推薦書單連結 被討厭的勇氣 當下,與你真誠

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讀書心得 (TA溝通分析)

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寫的書,就像日本俳句那樣精簡有力。 在作者仔細編排下,每個章節就像一篇小短文,便於閱讀,重點清晰加上貼心的圖示,不用耗費太多的認知頻寬就能有所收穫。這樣的書很適合想要多了解自己或對心理學有好奇的一般大眾,也是認識TA(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)的好入門書。

[書單] 李家同最愛的40本書

世界文學 《一個都不留》阿嘉莎.克莉絲蒂 《白馬酒館》阿嘉莎.克莉絲蒂 《三口棺材》約翰.狄克森.卡爾 《 Y 的悲劇》艾勒里.昆恩 《科學怪人》瑪麗‧雪萊 《隱形人》 H. G. 威爾斯 《化身博士》史蒂文生 《美麗新世界》阿道斯.赫胥黎 《華氏四五一》雷‧布萊貝利 《基度山恩仇記》大仲馬 《雙城記》狄更斯 《白鯨記》梅爾維爾 《海狼》傑克.倫敦 《老人與海》海明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