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書摘/心得] 匱乏經濟學: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?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?

匱乏經濟學裡面討論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:為何社會福利計畫幫不到窮人?為何員工訓練的效果總是有限?為什麼人們會陷入沒錢沒時間的匱乏地獄中?作者也提出實質建議,告訴我們如何避免陷入匱乏的僵局



匱乏的優點
當我們將心力專注在一件事情上,就能獲得專注紅利,更有效率地使用金錢跟時間。以「時間」為例,大家一定有過在死線 (deadline)前工作的經驗,這時注意力特別集中,也變得謹慎,因為根本沒有犯錯的餘裕。以「金錢」為例,和直覺相違背的是,窮人比富人更為「善用」每一分錢,因為他們沒有選擇,他們必須靠有限的錢生存。

看過一部有趣的美劇「2 broke girls」,破產千金小姐和天生窮女孩住在一起,企圖開一間蛋糕店。這部片把匱乏描述的幽默寫實,天生窮女孩為了生活而汲汲營營,不敢有夢想,連填報稅表格都做不來,但對於省錢跟做各式雜工都有超強技能。而奢華慣了的千金小姐第一次看到折價券驚為天人,沒想到錢可以這樣省著用!


破產千金第一次愛上coupon

匱乏的缺點
但匱乏也有缺點,因為人的認知頻寬 (mental bandwidth)跟心智 (mental mind)不是無限的,光一點噪音就能讓我們分心,美國有間學校比較了靠火車鐵道以及非靠鐵道的兩群六年級學生,發現它們的學習程度竟相差一年;但是當市政府加裝隔音牆後,兩組學生的差異就被弭平了。匱乏佔據認知頻寬時就是如此,無論來自外在環境或內在念頭,這些讓我們分心或盤據心頭的事,會讓我們產生隧道效應,引發隧道視野,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手邊的匱乏,而使整體表現下降。






研究還發現,貧窮會降低智力!印度農民在收成時會拿到一大筆收入,研究人員發現,他們在收成前後的行為大不相同。他們在收成前一個月有78%的人會去典當東西,收成後一個月後只有4%的人會去當鋪。研究人員讓這些農民進行瑞文氏推理測驗跟史楚普作業,以衡量其流動智力跟執行控制力,結果發現農民在收成前(貧窮時)的智商低了收成後約九分,執行控制力的速度減慢11%、錯誤率增加15%。所以貧窮的確會增加心頭負擔,因為窮人一部份的心智已經被匱乏給俘虜了

不只「金錢」跟「時間」會讓人匱乏,「節食」和「孤獨」的人也會出現類似狀況。匱乏是許多重大顧慮糾結在一起,就像是電腦一次開了太多的應用程式,導致效能不彰。人們會因為認知頻寬降低而變得分心、善忘、衝動,讓辛苦的生活變得更不容易。


怎麼對抗認知匱乏?
  1. 給餘裕跟選擇
  2. 降低所需要的警覺力 (vigilance)
  3. 排定重要順序
給餘裕跟選擇
不論是組織或是個人,有餘裕才能從容工作,讓績效更好。台灣老闆喜歡把五個人的工作給三個人做,然後付四個人的薪水,這是餘裕的反面教材。當每個人都做超過負荷的工作,每天追著時間跑,會產生隧道效應,只能做當下緊急的事而無法關注更重要的事。所以老闆跟員工都不該把自己壓榨到極限,長期來講並不划算。

窮人面臨著金錢跟時間的匱乏,在急需用錢時,銀行貸款跟政府的社福政策對他們來說都緩不濟急,只好去找地下錢莊或用信用卡以債養債。作者認為,政府應該推行小額但快速的貸款,這樣可以給缺錢的人餘裕,不至於走入悲慘的負債循環。

人們面對問題時,常常想靠教育來解決。教育窮人儲蓄的重要、給員工教育訓練課程....。然而在有限的認知頻寬下,人會寧願選擇更迫切的事情 (例如:養育子女、打第二份工、睡覺)。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,經濟學家Schoar提供給多明尼加的微型創業課,是將長達數星期的傳統會計課程,改成較簡單實用、天數較少的財金課,以減低學員的認知負荷。結果出席率更高,學員還願意回來自費上更多課程。

降低所需要的警覺力
如果將工作自動化(routinizing the routine),我們就能減少心智耗損在不必要的地方。例如我記得歐巴馬說過:「我穿的襯衫不是灰色就是藍色,這樣就不用每次還得煩惱要穿哪一件。我不想花時間去思考每天要吃什麼或穿什麼,因為還有其他太多的決策要思考。」

書中一例是申請自動化繳費,因為每個月去繳費會耗損認知資源,水電瓦斯、信用卡、稅單...那麼多帳單,一不小心就被信用卡扣遲交費了;但如果申請自動繳費,只需要申請一次就搞定。



把工作切小塊也是一個祕訣,太長的完成期限會製造麻煩。一開始充裕的時間會害我們浪費時間,而當期限逼近的時候,又會進入狹隘的隧道視野。所以無論是時間跟金錢管理,都可以切割成小塊,一開始就把資源分配好,而非一開始太寬鬆、之後又太匱乏,月初當大爺,月底苦哈哈。

排定重要順序
因為我們的認知頻寬有限,要妥善的做能量管理,First thing first (要事第一),將最有效能的時段排給最重要的事。反正時間永遠不夠,抓大放小才能長久。

我們也可以將做決策的時間調整在心智頻寬最充足的時候,例如在清晨起來寫作,在同事跟客戶還沒到時,就先進公司把信回完,以免被干擾。

還有,事先決定重要行程以及休假時間,例如每周末的親子日,每個月的圓圈日,長假要排在何時。也有研究團隊發起能量管理計畫,讓人在工作中安排幾次短暫的休息、散步。

讀後心得
留有餘裕是我這幾年才開始學習的功課。一直以來,我總是無意識的企圖把工作塞滿每個時段,沒有留一點轉圜餘地。最後反而因事情做不完而感到沮喪,或把寶貴的時間虛擲在不那麼重要的事上。

這本書佐證歷歷,匱乏講得生動且深刻,讓我更加警惕自己的時間運用方式。原來斤斤計較,不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有弊無利,在最後一刻趕工更是創造力與績效的殺手。

現在想到最實際的應用方法,是集中火力! 每年的目標不應超過三個,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只有一個,以免貪多嚼不爛,反而陷入認知匱乏跟負面情緒之中。


延伸閱讀:
學習留有餘裕的生活,排序人生重要待做事項,可以參考 與時間有約





參考書目
Scarcity: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
作者:Sendhil Mullainathan,Eldar Shafir  譯者:謝樹寬

圖片來源 
http://digitalcollections.nypl.org/items/a90eb168-65b6-2d34-e040-e00a1806399f
http://chuck-g.blogspot.tw/2012/06/2-broke-girls-rich-girl-uses-coupons.html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心理諮商推薦書單

PTT上總有人詢問有關心理諮商的書單,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偏愛的經典,給大家參考。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喜歡的諮商書籍唷。 最感人:活出意義來 最好看:歐文亞隆的小說、熱鍋上的家庭 最難懂:現象學、榮格... 最經典:成為一個人、夢的解析、自卑與超越 讀不完:紅書 最時尚:當下繁花盛開、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考試用: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By Gerald Corey 出版社:張老師、心靈工坊占大宗 最推薦:美樂蒂的嘔心瀝血一年寫出來的新書,從心理諮商的觀點探討為何金錢沒有朝你滾滾而來。 絕對是你今年最划算的自我投資。 更多資訊請看這裡 書單推薦 活出意義來 (M an's Search for Meaning 意義的呼喚) by  Viktor Frankl   本書不僅被譯為數十種語言,而且銷售破千萬,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排名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,所以好看程度不用多費唇舌介紹 (而且這本書蠻小本,很快就看完囉~)。 作者Viktor Emil Frankl,是1905年生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還是 維也納大學、美國哈佛、匹茲堡、達拉斯等地的教授。他創立「意義療法」,也被稱為「第三維也納學派 」 。 Frankl 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,在 集中營度過了3年時間,所有親屬中只有妹妹倖存。他在本書中 追憶一生,從童年談到集中營,還有他的人生的態度跟體驗。有了這樣的生命歷程,F rankl的書特別有療癒力。 熱鍋上的家庭: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          家族治療大師 Carl Whitaker醫生在亞特蘭大精神病院開始發展家族治療的雛型, 1965年起在 大學精神科任教。 這本書是他及弟子 納皮爾博士合著的, 用半小說的方式描述家族治療的歷程: 謝維達一家因為女兒的問題來到作者的心理治療所,但問題真的是來自女兒曉雅嗎? 還是因為父母的疏離才導致女兒的變化。在幽默又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下,家庭成員開始漸漸的改變,子女不再無意識的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羔羊,父母也找到自己的方向。  故事 情節高潮迭起,四百多頁一下就看完。適合外行人也適合專業人士,讀完能對 家族治療有基本的認識。 推薦書單連結 被討厭的勇氣 當下,與你真誠

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讀書心得 (TA溝通分析)

我很喜歡看日本作家寫的書,就像日本俳句那樣精簡有力。 在作者仔細編排下,每個章節就像一篇小短文,便於閱讀,重點清晰加上貼心的圖示,不用耗費太多的認知頻寬就能有所收穫。這樣的書很適合想要多了解自己或對心理學有好奇的一般大眾,也是認識TA(Transactional analysis 溝通分析)的好入門書。

[書單] 李家同最愛的40本書

世界文學 《一個都不留》阿嘉莎.克莉絲蒂 《白馬酒館》阿嘉莎.克莉絲蒂 《三口棺材》約翰.狄克森.卡爾 《 Y 的悲劇》艾勒里.昆恩 《科學怪人》瑪麗‧雪萊 《隱形人》 H. G. 威爾斯 《化身博士》史蒂文生 《美麗新世界》阿道斯.赫胥黎 《華氏四五一》雷‧布萊貝利 《基度山恩仇記》大仲馬 《雙城記》狄更斯 《白鯨記》梅爾維爾 《海狼》傑克.倫敦 《老人與海》海明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