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的先生大維,在與她結婚十一年之後意外驟逝,留下她與幾個稚齡的孩子們。這段婚姻曾經越幸福,失落的創傷越是巨大,連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也承受不住,終日以淚洗面,無法正常工作,正常吃、睡。
拿到這本書之後,我一直無法看完,因為作者太會說故事,那傷痛感染力太強,對看電影都只挑喜劇的我是一大挑戰。好在本書的另一作者,華頓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Adam Grant (曾經寫了一本我很喜歡的書「給予」,也很推薦),將本書帶到另一個不同的層次。
他介紹近代心理學中有關「韌性」的研究,人類在面對巨大的失落及創傷時,如何能再度站起來。所以書中不只能讀到Sandberg如何為創傷所苦,更重要的,是能學習她面對創傷與失落的「韌性」。

Sandberg真誠的告訴讀者,她如何學習與悲傷共處,如何將生活重上軌道,還有工作上「更加」努力。甚至在情感上,勇敢追求新的幸福,而不是活在傳統中對「寡婦」的期待與限制裡面。這延續了她在上一本暢銷書《挺身而進》中對女性追求自我,打破玻璃天花板的鼓勵,是我最愛的部份。
我不喜歡這本書,因為血淋淋的揭露出現實的不圓滿,王子跟公主不會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死亡就在我們不注意時漸漸逼近。但我也很感謝這本書,因為作者的自我坦露,真實的展示了身為人的力量跟自主權:即使被悲傷淹沒,還是可以選擇將頭伸出水面呼吸,還是可以好好活下去,重新愛人,重拾快樂。
剛從美國的心理治療年會回來,聽了名滿國際的存在主義大師Yalom的演講,他說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,都跟死亡有關。他已經86歲,他說不會再參加五年後的下次年會。而當天他說的第一個故事是他的夢:夢到大學的好友來找他,卻在醒後驚覺,那個好友已經過世八年了。想起他大學同窗的五個摯友,只剩下他還在世,即使記憶裡的他們還這麼年輕這麼強壯,但他知道,死亡已經在前面等待著他。
Sandberg在書中寫到,如果他在結婚前就知道大維只會陪伴他十一年,他還是會結婚,因為這十一年是如此珍貴美好。我深深覺得感動。當意識到死亡在我們的身邊虎視眈眈,能不能,再體貼一點身邊的人,珍惜能相伴的時光。更重要的,對自己好一點,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,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(而不是臉書上,sorry Sandberg...)。
更多本書相關資訊在此
本書作者:
Facebook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(《挺身而進》 作者)
美國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 Adam Grant (《給予》 作者)
繼續閱讀:挺身而進
留言
張貼留言